異言堂/「洗腦、帶風向」認知戰開打 學者提議這招反制
生成式AI已經能製造出幾可亂真的影像與訊息,透過混淆視聽的手法,企圖讓民眾信以為真。(圖:民視新聞)

專題組/記者許家峻、游文章

事實上,網路訊息操作的戰場,已經從釋放假訊息進化到「假中立」,讓民眾對某些議題產生喜惡,接著造成社會矛盾、分化,最後撕裂社會。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就說:「現在的訊息的操作都已經主要都不在於造假,造假其實也是會被平台下架,就比如說像我剛剛為什麼會說有攻擊者,攻擊者跟假中立者需要搭配,因為攻擊者會被下架,所以在很多的操作,你可以看的到,就是現在很多操作就是隱惡揚善、隱善揚惡,這種放大或是曲解這個議題的內容,已造成大家錯誤的認知。」

更多新聞: 快新聞/藍白合又爆歧見! 游錫堃評待觀察:難斷定成或不成


異言堂/「洗腦、帶風向」認知戰開打 學者提議這招反制
生成式AI 能夠生成自然語言、圖像、音訊等多種類型的內容,創造出擬真的內容,成為時下最夯的科技。(圖:民視新聞)


確實,幾可亂真的影像與訊息,其目的不見得是要民眾相信什麼,有時候反而是希望透過混淆視聽的手法,企圖讓民眾 「什麼都不相信」。網路上流傳的影音,例如:美國流行音樂歌手泰勒絲講了一口流利中文;川普、普丁、湯姆克魯斯擠眉弄眼、戲謔搞笑,這些維妙維肖的聲音、表情、嘴型,其實全都是假的,背後藏鏡人就是看準名人的影響力,刻意運用大量的誤導訊息,帶風向、集體洗腦。假訊息衝擊許多國家的大選、也撕裂不少群眾的情感;面對網路資訊的真真假假、紛紛擾擾,有學者專家將矛頭指向發佈訊息的社群平台,呼籲各國政府應該硬起來。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洪貞玲,「其實現代的我們 ,對於資訊,甚至於是管制的趨勢會認為說,平台不能夠再像過去主張說,這些生成的內容都是所謂的UGC(User-Generated Content)叫做「使用者產製內容」,所以這不是我平台透過編輯權去管理的,我不用負責,這其實已經是一個相對比較落伍的觀念。所以現在新的管制跟自律的要求,反而會是期待平台你竟然擁有這麼大的社會影響力的時候,你要對你平台上面傳遞內容的真假,還有這些內容的品質,或者這些內容有沒有傷害到第三人的權利,平台都要負相當的責任。」資訊真真假假的「正邪之戰」,隨著科技進步,持續拉扯。儘管 AI能夠破解AI,但也唯有人腦足以洞悉一切。


更多新聞: 快新聞/酸讓3%不夠需要6% 柯美蘭:支持柯文哲的遠大於侯友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