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米酵菌酸」侵襲重要器官不可逆 死亡率最高達100%
「米酵菌酸」侵襲重要器官不可逆 死亡率最高達100%。(圖/民視新聞)

財經中心/唐詩晴、梁駿樂 台北報導

寶林茶室中毒案,衛福部找出元兇「米酵菌酸」,第二名死者也被驗出有「米酵菌酸」,但專家指出,這個毒素相當罕見,過去只在印尼、中國發現,不過一旦侵襲重要器官,將不可逆,死亡率最高可達100%,但現在米酵菌酸,波及到「米食」業生意,專家也建議,應該正名為「椰米酵菌酸」。

更多新聞: 快新聞/士林地檢署證實! 寶林案第2名死者也驗出「米酵菌酸」

Q彈美味的炒粿條,如今令人聞風喪膽,因為兩名寶林中毒死者,都吃過。

「米酵菌酸」侵襲重要器官不可逆 死亡率最高達100%
寶林中毒案2致死個案均有食用炒粿條。(圖/民視新聞)

22號吃完,心悸至休克的39歲呂姓男子,28號在血液中驗出「米酵菌酸」,第二例66歲楊姓男子,多重器官衰竭,也在29號解剖後,被驗出體內有「米酵菌酸」。

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:「(米酵菌酸)特別是抑制了我們身體的能量工廠,粒線體裡面的特別的能量的轉換酶,完全讓所有細胞都停頓,頓時沒有能量去讓它繼續運作,所以就看到我們病患很嚴重的肝衰竭。」

「米酵菌酸」侵襲重要器官不可逆 死亡率最高達100%
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建議米酵菌酸,應正名「椰米酵菌酸」。(圖/民視新聞)

首次在台灣被檢出的米酵菌酸,被指為中毒案元凶,但這個罕見毒素,無色無味無臭,溫度20幾度,酸鹼度偏鹼,最適合生長,尤其變質澱粉,和富含脂肪酸的玉米和椰子,最易受污染,即便高溫烹煮也殺不死,毒素產生1、2天,就有30%到100%的致死率,侵襲重要器官後,也不可逆。

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:「米菌酸它其實原名是Bongkrekic Acid,是來自於印尼爪哇的一個產品,叫唐菖蒲伯克氏菌(Burkholderiagladioli),那這個產品其實是用椰漿做成的,米酵菌酸不如講是椰米酵菌酸會更貼切。」

擔心米製品被波及,學者建議米酵菌酸最好正名「椰米酵菌酸」,SARS專家何美鄉更喊話,查扣茶室所有食物,更要避免米酵菌酸,進入植物生態。

台灣流行病學專家何美鄉:「它本來就是一個植物的病菌,不是人的病菌,只要是在一個潮濕的環境,它應該是很容易落地生根,我們希望找到的是某進口食物,不是台灣自產的。」

但就怕溫床不只粿條,衛福部決定,兵分兩路追查,將死者、患者,列為檢體優先對象,茶室和上游供應商大粄城的粿條,及餐廳環境,都要逐一採檢,防堵其他漏網之魚。


更多新聞: 勞碌80年!泰國「大象奶奶」終獲救援 近況曝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