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物中毒事件變多?醫曝關鍵原因 食物應避免在「危險溫度」放太久
食物中毒事件增加,是多因素的結果,需要多角度進行預防和控制。(圖/翻攝自黃軒臉書)

生活中心/林靜芬報導
近日,台灣的食物中毒事件越來越頻繁。醫師歸納出了幾個可能的原因,其中一點就是「業者食品安全管理鬆懈」了,重症科醫師黃軒認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,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,一些餐廳和食品製造商可能會在食品處理和儲存過程中採取捷徑。另外還有店員方便行事,像知名壽司,桌上一條抹布,擦拭用到底,這樣的行為提供了一個適合細菌和病毒或毒素滋生的環境。


更多新聞: 快新聞/天王星大樓「吊掛雞」找到了! 現況曝光

另外,台中知名餐廳,食材醬料已過期,也會導致細菌和病毒的滋生,增加食物中毒的風險。這些都凸顯了業者食品安全管理不夠嚴謹的問題。


食物中毒事件變多?醫曝關鍵原因 食物應避免在「危險溫度」放太久

疫情過後不少餐廳會以酒精擦拭餐桌,這讓客人感到安心。(示意圖/翻攝自FREEPIK)


冷鏈物流的影響

        冷鏈管理,是指在食品的整個供應鏈中,從生產、儲存到運輸過程中,都必須保持在適當的低溫環境中,以防止食品變質和細菌滋生。尤其是對於易腐食品如肉類、海鮮和乳製品,冷鏈管理更是至關重要。當冷鏈在任何階段被打破,比如在運輸過程中冷藏設備故障或是在轉運點的不當儲存,都可能導致食品溫度升高,就成為細菌和病毒的滋生地,增加了食物中毒的風險。

外食便當放太久了

現代生活節奏加快,外出用餐的頻率明顯增加。這不僅帶動了餐飲業的繁榮,也意味著更多的食品安全風險。我們醫學上,有個叫食品衛生的「危險溫度」,就是你買回來的便當食品,如果介於「7到60度」,又放了太久了,那麼大部分微生物,都容易在這溫度內滋長,你要避開危險溫度,就是把買回來的外食,要馬上吃掉才是,不然,要吃時,也至少加熱到70度以上才能殺菌,才能放心吃便當!


食物中毒事件變多?醫曝關鍵原因 食物應避免在「危險溫度」放太久

食物買回來就要趕快吃掉,在「7到60度」放太久,微生物容易滋長!(示意圖/翻攝自FREEPIK)


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意識抬頭

隨著社交媒體和即時通訊工具的普及,信息傳播的速度和範圍遠超以往。一旦發生食物中毒事件,食品安全的消息,也便能迅速傳播開來。黃軒醫師最後提醒,要記得,食品安全人人有責!

更多新聞: 中國上班族月收35K!他嘆「台灣很多人達不到」網狠打臉:這樣就算高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