〈全民筆讚〉翁達瑞-代工真的不好嗎?
(圖/民視新聞網)

文/翁達瑞

今天網路熱傳一則新聞: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談到AI熱潮時,提醒國人不要因此就飄上了雲端,最後又淪為只有代工事業,缺乏高附加價值的產業。

更多新聞: 〈全民筆讚〉曹興誠-笑談「台獨罰則指引」

童子賢出身宏碁,與施振榮的思路類似。多年前,施振榮曾提出所謂的「微笑曲線」。若將產業鏈切成「研展、製造、行銷」,這三者的「附加價值」平面圖就是一個微笑畫面。

〈全民筆讚〉翁達瑞-代工真的不好嗎?
施振榮多年前提出的微笑曲線

根據施振榮的說法,台灣企業專精中段的製造,但附加價值偏低。台灣廠商應該跨入上游的研展或下游的行銷,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。施振榮的「微笑曲線」有多個理論盲點:

一、簡化附加價值

附加價值等於「產出價值」扣除「投入成本」。雖然附加價值的高低與產業鏈的位置有關,但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。施振榮斷言「研展」與「行銷」的附加價值高於「製造」,屬過度簡化的說法。

二、忽略國家特色

跨國企業理論有「國家優勢」的觀念。例如美國文化有助於個人創造力的培養;台灣文化有助於集體約束力的建立。換言之,美國企業具有研展的優勢;台灣企業則有製造的優勢。隨著國家優勢的差異,微笑曲線的形狀也會不同。

三、忽略廠商差異

屬於同一產業的企業,在產業鍊的相對競爭優勢也會有差異。對蘋果電腦而言,製造的產值相對低;對宏達電而言,行銷的產值可能更低。隨著廠商的競爭優勢差異,微笑曲線的形狀也會不同。

四、忽略製程研發

施振榮與童子賢對研展的定義太狹窄,誤認研展只與產品相關,忽略了製程的研展。多年來,日本企業縱橫全球不是因為產品創新,而是製程創新。台積電或鴻海都有許多製程創新,大幅提高代工的附加價值。

五、忽略營運風險

高附加價值的產業通常風險也較高。鼓勵台灣企業進入高附加價值的產業鍊,意味著台灣企業也要承擔較高的科技與市場風險。問題是,台灣企業未必具有承擔風險的能量。宏達電被迫退出手機市場就是絕佳的例子。

童子賢的說詞延續施振榮的微笑曲線,除了經不起理論的檢驗,也不符合實務的結果。我只列舉四家企業當作反證:

在台灣的高科技產業,台積電與鴻海是規模最大的兩家代工廠;自創品牌最積極的兩家企業則是宏碁與宏達電。

如果代工如童子賢講的那麼不堪(不要又淪為只剩下代工),台積電如何能成為護國神山,且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大企業。同理,鴻海的創辦人郭台銘又如何能高居台灣首富前三名。

反過來說,如果自創品牌這麼好,為何宏達電完全退出手機市場,施振榮出國只能排隊搭乘一般的商業航班,不能像郭台銘搭乘私人噴射機。

童子賢談論的是產業鏈的國際分工,背後有深奧的理論基礎。他的發言已跨入產業分析,屬經濟管理學者的專業領域。問題是,童子賢是傑出商人,但不是經濟管理學者。

商人與學者的基本角色不同。進入學界前,我曾經從商十年。進入學界後,我做了許多顧問教學。有關商人與學者的角色分際,我有兩大原則:

#商人不要教人理論

進入學界後,我才了解理論發表的嚴謹。論文出版前要通過嚴苛的質疑與挑戰。只要稍有瑕疵就會遭到退稿。商人不應教人理論,因為一時興起的說詞經不起最粗淺的理論檢驗。

#學者不要教人賺錢

從事顧問教學時,常有學員問我如何賺錢,但我從不教人賺錢,因為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賺錢。如果我有賺錢的訣竅,我不會教人家,會留著自己用,更不用到處上課賺取鐘點費。

針對童子賢的發言,我必須善盡學者的責任,提出專業的評估,不讓企業與民眾受到誤導。剛好產業鍊的國際分工又是我專精的題目:

~我是第一個把代工融入跨國企業理論的國際商務學者。這是一篇純理論的文章,在2005年發表於國際商務的頂級期刊JIBS。

〈全民筆讚〉翁達瑞-代工真的不好嗎?
我這篇純論述的文章將OEM代工融入國際企業理論,發表於國際商務的頂級期刊

~針對以代工起家的台灣企業,我撰寫了多篇自創品牌的教學個案,包括宏達電、法藍瓷、台達電等。

〈全民筆讚〉翁達瑞-代工真的不好嗎?
我撰寫的自創品牌個案,對象是台灣的法藍瓷

~我曾多次接受外貿協會的邀請,返台主持「從代工走向自創品牌」的研討會。這是兩天的主管培訓班,學員來自國內的中小企業。

〈全民筆讚〉翁達瑞-代工真的不好嗎?
我多次受邀在外貿協會主持自創品牌的主管培訓班

根據我的專業見解,代工並沒有什麼不好。我不同意微笑曲線的論述,也無法接受童子賢的說法。這是我給國內企業的建議:

在產業鏈的國際分工,你們應該選擇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,而非看似熱門的產業。若你們擁有代工的競爭優勢,那就不要跟美國企業搶食研展與行銷的業務。

至於童子賢「不要又淪為只有代工」的說詞,不僅經不起理論的檢驗,也不符實務的結果。童子賢隨便說說,我們也隨便聽聽即可。


本文轉載自:翁達瑞臉書

--

※〈全民筆讚〉為公開投稿平台,投書言論不代表《民視新聞網》立場。

作者/翁達瑞(陳時奮),美國大學教授
責任編輯/劉致綸

更多新聞: AI發展推動台灣發電產業!謝金河邀童子賢一起研究「能源在地化」